寧德:聚力產業興旺 賦能鄉村振興
我市立足農業產業“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三產三新三鏈”融合試點、優勢農業提效專項行動,廣泛開展“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等,加快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
聚力產業興旺 賦能鄉村振興
太子參育苗 林芝 攝
夏末的柘榮,參田葉半枯、沃土出良藥。徜徉鄉野,朵朵傘花綻放,傘下是忙碌采摘的參農,豐收的喜悅和憧憬寫滿了臉龐。
太子參是柘榮縣農業的特色主導產業,自清末零星種植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過去,由于市場需求有限,缺乏品牌和規范,種參效益不高,種植太子參僅是部分農民種植水稻、茶葉之余的副業。進入新世紀,隨著柘榮縣委、縣政府確立“閩東藥城”發展定位,太子參種植作為藥業“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的重要環節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當家產業,躍上了發展的大舞臺。
時光流轉。如今,柘榮已是全國最大、最活躍的太子參產銷區,2021年,全縣太子參種植面積約4.3萬畝,產量約5700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6億元,產銷量占全國的50%以上,“閩東藥城”實至名歸。

屏南高山蔬菜喜獲豐收 葉陳芬 攝

霞浦海參養殖 王志凌 攝
念好“山海經”,打好“特色牌”。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抓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大力發展“8+1”特色產業,形成了蕉城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霞浦海參海帶紫菜、柘榮太子參、周寧高山花卉、壽寧高山茶、屏南高山蔬菜等“一縣一業”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構筑了閩東鄉村產業振興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

曬茶 余斌 攝

古田積極探索菇棚“光伏+”模式 王志凌 攝
為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市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創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壯大,推動“三產三新三鏈”融合的理念不斷深化、實踐逐步深入,143個示范項目覆蓋全域,“光伏+菇棚”“深海+大網箱”等模式也從試點走向推廣,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全面點燃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同時,我市還積極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培育“互聯網+農業”“文化體育+農業”“康養+農業”“旅游+農業”等新業態,一個個最美鄉村、最美漁村、金牌旅游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電商直播助力農產品銷售 葉陳芬 攝
百畝梯田稻飄香,翰墨丹青寫生忙。8月1日至10日,“我在屏南有畝田——凝聚藝術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公益寫生活動在屏南縣屏城鄉南灣村舉行。
選角度、支畫架、調顏料……11位畫家分坐田間,用手中的畫筆一筆一筆勾勒出自己眼中的梯田風韻?;顒咏Y束后,每位畫家至少留一幅作品在南灣村用于展示或義賣等。

屏南南灣梯田 王志凌 攝
“希望通過公益寫生活動以及畫家本身資源,能夠提高南灣村知名度,促進‘稻田+藝術家+寫生基地+’模式的形成,帶動梯田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蹦蠟炒妩h支部書記、村主任陸道興感慨道,從來沒想過南灣村還有機會舉辦這樣的活動。
這機會源自我市開展的“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2021年,屏南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黨員干部認領一畝田”活動,今年,這項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得到推廣,通過采取帶頭耕種、委托農戶代耕代種、共享土地收成等方式,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帶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糧食安全行動,截至7月底,全市已認領撂荒耕地15046畝。
“巴掌田”變“連片田”,“望天田”成“希望田”。我市還依托“0593寧德號”“下鄉的味道”“十方田”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起集加工、保鮮、包裝、發貨等功能為一體的營銷中心,對認領耕地所生產的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通過舉辦“插秧節”“開鐮節”等農耕活動,開展春耕、秋收田趣等農事體驗,發展稻田民宿、稻田攝影、研學康養等新業態新模式,有效促進農旅、文旅融合。如南灣村就以重煥生機的梯田為起點,策劃開展 “南灣村首屆農耕文化節”文化創意活動、打造攝影基地等,助力沒落的村莊逐漸“蘇醒”。

海上新田園 葉陳芬 攝
產業強力支撐,鄉村振興底氣十足。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45.6億元、增長4.2%,“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0億元。2022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85.02億元,同比增長5.6%,增幅居全省首位。
下一階段,我市將繼續堅持“三產三新三鏈”發展思路,把實施“八個一”(一個產業要有一個產業規劃、一個政策體系、一個產業園區、一批研究機構、一批龍頭企業、一個博物館、一本藍皮書、一個產業基金)工程作為一項基礎性、標志性工作來抓,突出全覆蓋、創品牌、出實效,為努力走好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建設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提供產業支撐。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葉陳芬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繆洪通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