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 強化示范引領,打造文化振興強勁引擎!
《擺脫貧困》出版30年以來,我市始終牢記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培育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為抓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十百千萬”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紅色下黨
示范村是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和載體,2019年以來,我市立足各地農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先后出臺了《關于落實鄉村文化振興“十百千萬”目標的實施方案(試行)》《關于加快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方案》,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文旅融合、群眾文化隊伍活躍且對周邊區域鄉村文化振興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示范村。
下黨村全貌
盛夏之夜,
璀璨的燈光扮靚了壽寧縣下黨鄉,
令人驚艷不已。
游人或在鸞峰橋上欣賞夜景,
或到幸福茶館品一盞白茶,
來來往往如白晝般熱鬧。
很難想象這個地方曾經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30多年來,下黨鄉干部群眾牢記“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囑托,用“下黨的力道”打造“下鄉的味道”,用新的“下黨實踐”書寫了新的“下黨故事”,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2015年,下黨鄉高標準、高站位建設學習小鎮,打響“難忘下黨、福滿壽寧”品牌,打造中國紅色旅游新地標。同時,策劃實施30多個旅游項目建設,修建提升“下鄉的味道”一條街,建設難忘下黨主題展館,修繕黨群連心路、開通省道S207線等,配套建設旅游新設施,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功能。
走進烏金陶非遺傳習所,只見技藝師傅正在向游客講解烏金陶制作技藝工序。傳習所設在傳統建筑內,與黃墻黛瓦、原汁原味的建筑交相輝映,古樸而典雅。像傳習所這種新業態在下黨還有很多,感受古琴文化的蘭亭拾光,進行天馬行空創作的下黨畫苑……豐富游客體驗,彰顯地方文化。
青山綠水中的紅色旅游勝地下黨 卓仕尉 攝
為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下黨鄉實施村莊靚化美化工程,
突出“下鄉的味道”品牌
和“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建設,
全面完善“三進下黨”教學線路,
首創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的
“四同”教育培訓模式,
提升鄉村顏值,
創新發展模式。
在發展過程中,下黨不局限于個別村落的開發,而是追求全鄉共同發展,帶動下黨、下屏峰、西山、碑坑山等村融入全鄉發展,累計發展各類業態66家,實現3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致富,并將修竹溪流域沿線村莊串點成面,以“一村一主題”思路,打造下屏峰、碑坑山等新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閉環。
下黨鸞峰橋
這種借助示范村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連片發展的舉措契合我市推進文化振興示范村建設的發展理念。近年來,我市圍繞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輻射帶動周邊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相對豐富,且具備一定基礎的鄉村展開創建,帶動區域鄉村文化振興加快進程。同時,通過引進一批富有鄉村情懷、熱心鄉村文化振興事業、學有專長的駐創藝術家、專家學者、網紅達人投入鄉村文化建設,給古村帶來了新鮮血液。
霞浦縣松港街道長沙村是庫區移民重點村,依山傍海,交通便利。該村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村委樓旁的舊倉庫為基礎,打造不一樣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積極探索“文藝+文旅+文創”發展模式,改善了長沙村的精神面貌,并成為新興熱門城郊旅游點,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長沙村大往咖啡書屋 圖源: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
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長沙村充分發掘霞浦內外文化資源,啟動文化脫貧項目,引進了眾多文化團隊駐創,還吸引了著名詩人湯養宗、攝影大師鄭德雄、著名音樂人章紹同等文化名家入駐基地進行創作交流,舊倉庫真正變成了文化搖籃。
霞浦縣松港街道長沙村長沙書苑 圖源: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
涵養鄉風文明,提升群眾精神面貌也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大動力。在長沙書苑,村民正手捧書籍全神貫注地閱讀,不時停下靜靜思考。長沙書苑內設圖書室、科普室、黨群驛站和黨員加油站,是學習交流的好去處。
該村還邀請高校美術老師輪駐長沙村開展油畫公益教學,還通過多次舉辦農民油畫作品展示會、藝術沙龍和筆會交流活動,組織長沙村農民油畫隊前往福州參加第二屆中國世界遺產(福州)文化博覽會,逐漸打響農民油畫品牌,吸引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認購油畫,可為扶貧、扶志一舉兩得,成為“放下鋤頭、拿起筆頭、畫出彩頭、掙得票頭”的生動實踐。
另一邊,該村舉辦的鄉村文化集市也成了霞浦當地的非遺手工藝展示場所。文化集市匯集了糖塔、畬族斗笠、剪紙、陶瓷等非遺傳統制作技藝,每每開市都有大量群眾蜂擁而至。文化集市的開辦讓非遺在創新中傳承,也讓傳統文化在基層活起來。
映象陶瓷藝術工坊 圖源: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
文化的熏陶大大改善了長沙村的精神面貌,也為長沙村文化振興注入“活水”,真正做到了“引進來”和“走出去”,使文化惠百姓,文化興鄉村。近幾年,該村接連獲得“全國文明村”“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省級衛生村”“省鄉村振興示范點”“四星級農村幸福社區”“創建無邪教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示范引領,樣板帶動。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示范村85個(其中優秀示范村18個),后續還將秉承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農民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鄉村生態環境及基礎設施、民居等的整潔度、美觀度和舒適度,另一方面加大對鄉村文化宣傳宣講,培育文明鄉風,并憑借文化創意,不斷開掘和盤活鄉村資源,打造讓人耳目一新的鄉村文化振興示范點。
來源:文旅寧德
編輯:楊哲源
責任編輯:楊哲源